2005年11月1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三版:民生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唐朝灵应庙险情连发
本报记者 慕容梦漪 文/摄

  在宁波海曙区镇明路南段,隔着因拆迁而建的临时围墙,我们可以看到一角精美的飞檐——里面就是宁波市市级文保点灵应庙(当地称大庙)。11月10日下午,记者看到了已破败不堪的灵应庙。“大庙已经老得不行了。”72岁的老宁波王大伯望着飞檐下腐朽的木梁,陷入担忧……
    
  老庙今生: 风雨飘摇,残破败落
  记者是在月湖菜场附近找到灵应庙的,要不是其气宇轩昂的两重屋顶高过了围墙,记者差点与它擦肩而过。灵应庙旁边都是老房子拆迁后留下的残垣断壁,外围还打着一堵拆迁留下的简易围墙,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大概方位,很容易把它当成等待拆迁的老房子。
  灵应庙临街而立,庙正对面的围墙上有一扇“门”可以出入。这扇“门”的材料是四五扇老门板,估计是利用拆迁留下的老屋门板临时拼搭而成。进门后,呈现在眼前的情景令人揪心:灵应庙矗立在泥泞里,包围着庙宇的杂草长过膝盖。高大的庙身已经残缺不全,砖石部分所剩无几,本应包裹在砖石中间的木梁木柱完全裸露在外,木质也已呈现出腐朽迹象。整个庙身已经面目难辨,几根庞大的木质骨架艰难支撑着庙宇,只剩檐下精致的雕花和双重屋檐的歇山顶,依稀还残存着当年的不凡雄姿。
  记者注意到,作为宁波市市级文保点的灵应庙,四围没有一个文保标识。由文保部门雇来临时看守灵应庙的老人,也是从记者处才得知自己日日管着的就是名闻遐迩的大庙。

  老庙前世: 历史悠久,声名远播
  还是有一群老宁波一直关注着大庙的生存状态。
  80多年只是灵应庙现存建筑的年龄,而对宁波来说,灵应庙在它的历史中已经存在了千年。据该市海曙区文保所工作人员介绍,在宁波历代地方志中都能找到有关灵应庙的记载。据史料记载,该庙始建于唐朝圣历二年,为祭祀晋广灵英烈王鲍盖而建,原名永泰王庙,后改名灵应庙。宋代以来,鲍盖在地方官员的奏请下,多次被朝廷敕封,灵应庙也因此在宁波乃至浙东地区名闻遐迩,庙宇规模不断扩大。
  现存的灵应庙为民国时期重修,建于1919年,海曙区文保所的工作人员说,庙的大梁上还记载着重修的日期。86年来,重修后的灵应庙几经兴废,一度成为某企业厂房,后又充当过仓库,最终因年久失修被完全废弃,仅存主殿孤独地躲在一群老房子中间。2001年镇明路进行拆违整治,它才从被遗忘的角落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老庙未来: 原地保护,静待修复
  “作为文保单位,保护文物古迹是我们的职责。看到灵应庙这副样子,我们当然不好受,可是……”海曙区文保所的相关工作人员面对不请自来的记者,欲言又止。他们表示保护经费紧缺、工作人手不足、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难以避免的矛盾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修复灵应庙的计划已经筹备多年,早在镇明路拆迁之前,海曙区文保所就已经拿出了修复灵应庙的计划方案。但接下来的几年间,灵应庙所在地段几易其主,海曙区文保所想要监督该地块土地使用权人修复灵应庙就更加有了难度。今年强台风来临前,文保部门只能会同其他部门对灵应庙进行了及时加固,使其安然度过了台风的袭击。
  海曙区文保所透露,现在灵应庙所在地块已经收入宁波市土地储备中心。而记者电话咨询了土地储备中心,该中心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收入的是灵应庙所在地块,但灵应庙还归原来的产权单位所有。
  不过,灵应庙在经历了“拟定拆除”、“迁移保护”等争论之后,还是终于获得了“原地保护”的机会。据文保部门介绍,灵应庙已被列入宁波市即将建设的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但作为街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灵应庙的修复还需要遵照规划的进程。但愿,这次不要让灵应庙等得太久。